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员园地 > 学员园地

薛晓芃: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日期:2023-11-30 10:18:17

image.png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生活中总有一束能照耀理想的光。2012年9月,我有幸通过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一年,这短暂的逐光之旅,开启了一条路,一张图和一片天地。

  之所以有勇气在博士毕业工作了5年之后选择放空自己,重新做回学生,大概是受够了自己漫无目的的学术游荡。我想所有的博士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始终在追问自己的学术之路何在?学术迷茫期是每一个青年学者都必然要克服和跨越的阶段。有幸,北大祝我一臂之力。

  我在北大的导师是国关学院张海滨教授,初见张老师,就折服于他的睿智和严谨,“不要说外行话”,至今铭记,还未上课已经受教一番。张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环境和气候政治以及中国环境外交,我当然乐意跟随,每个领域都让我“初见乍欢,久处亦怦然”。2012年9月,张老师开始着手进行环境部关于“东北亚环境治理研究”的项目,并让我参与其中,这成为我进入全球环境治理研究的开始。既然是开始就要从文献综述做起,还记得张老师告诉我做文献综述就像是梳头发,横梳、竖梳、交叉梳,直到把文献全部梳理通顺才能看到现有学术研究的全貌。那段时期,我做梦都在找文献,我觉得我的头发都快被梳没了。不过,这是我博士毕业后做过的最扎实的研究,至今回想仍然成就感满满。

  北大访学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指引了我日后的学术研究之路。2012年后,我主要从事的研究集中在全球治理理论及东北亚区域环境治理领域,几篇拙文难报师恩。访学结束后,张老师仍然不忘指引我进入东北亚环境治理研究的国际学术圈,人生中第一次去了韩国,第一次去了蒙古。围绕这项研究我主持了几项省部级课题并与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合作过几项课题,加深了我对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的了解和研究。这些思考凝结成了《东北亚区域环境治理与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一书,在2020年得以出版。这项研究我仍在继续,不止作为高校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实现职称晋升的重要抓手,更是我的热爱所在,尽管从者甚少,但依然自得其乐。

  时间会沉淀,会把点滴的过程累积成坚实的基础,会将微弱的星光汇成灿烂的星河。北大是中国多少青年心之所向,不止在于燕南园一湖一塔守卫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还在于其所启迪的国际视野、思想能力和开创精神,这些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返回学校工作后的巨大助力。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是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2013年在返回学校工作后,我逐渐承担了一些行政职务,服务学校发展。这一年也是大连外国语大学重要的转折年,面临外国语大学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申请并获批了“东北亚外交外事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实体科研机构“东北亚研究中心”,负责博士人才培养。作为东北亚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我的这块巧克力的味道是“勇往直前”。得益于访学期间的观摩与学习,让我有志于思考、摸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将北大精神融汇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我深感北京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在于其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多元的培养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正是这些先进经验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这一思考,在学校的有力领导下,我践行了“东北亚外交外事博士人才培养”国际化、多元化和重实践的培养理念,实施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通过政校合作凸显符合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的应用性。经过10年探索,我校已经培养了84名博士研究生,其中27名毕业生在地方外事部门及东北亚问题研究机构工作,有效服务了国家和地方对外交往的工作需要。

  同时,东北亚研究中心经过10年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部评价优秀的区域国别备案中心,2018年底进入CTTI中国智库评价体系,2021年进入辽宁省高校重点智库、2022年进入辽宁省第二批重点新型智库,成为辽宁省、大连市发展的重要科研平台。近年来,东北亚研究中心逐渐形成了“东北亚研究系列讲座”、“东北亚区域安全与合作高端论坛”、“东北亚国别研究论坛”等系列学术品牌活动,在业内获得了良好声誉。大外的东北亚研究已经形成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美国问题研究、俄罗斯问题研究、日本问题研究和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五个研究方向,其中东北亚区域环境治理既是研究起点,依然是研究重点,撑起了大外中日韩合作研究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的半边天。2022年学校研究决定将东北亚研究中心升格为东北亚研究院,全面参与学校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建设。十年间幸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提供的访学机会,以及老师和同仁们的支持与关照,大外东北亚研究得以不断发展,茁壮成长,构建出了具有大外特色的东北亚问题研究蓝图。

  2013年的另一块巧克力是国际关系学科在大外的诞生。在我赴北大访学期间,正值我校国际关系专业筹备设立之际。2013年,为打通东北亚外交外事人才全链条培养,大外开设“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本科专业,这块巧克力的味道是“不知所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前辈能够指引,幸而与我同行的是另一位北大国关的毕业生,我们不约而同地回顾起在北大国关的求学经历,将北大国关的课程、课堂、课本搬到了大外国关的专业建设上,设计出了第一版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人才培养方案。当然,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撑起来的北大国关的课程体系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几年中不得不为我们的踌躇满志付出代价,做足了一枚上课的陀螺,学生们常常搞不清楚我们站的课堂上的是哪门课!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壮举依然心有余悸,但是那几届大外国关的学生确是带给我们最多惊喜的几届,他们当中已经有20名同学在国内外各知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青年一代。

  2013年至今,大外国关已经培养了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为41%,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培养了后备之才。原来,“时间酿酒”是真的,作为曾经被北大浇灌过的花朵,如今也酿造出了醇香美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京大学注重地方师资培养,不仅服务于青年教师个人成长,也为全国高校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经验输送和智识供给,服务了地方学科建设需要。

  2018年大外国际关系学院建院,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创了一番新天地。2020年学院获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二级硕士授权点,2021年,获批“外交学”本科专业。2020年以后,我在北大访学期间之所学再次派上用场,开始负责学校“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始了大外历史上第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开始至今已有3年,培养了125名学生,共有15名学生赴中国-东盟中心实习,另有14名学生在涉外机构线下实习,1名同学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泰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室实习。大外国关其路漫漫,尚在起步,但沐北大之光,必定砥砺前行。

  遥想北大访学已是十年前的事,十年间我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都闪耀着未名湖的波光。未名湖虽未命名,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她的名字,是雅致、是沉厚、是严谨,是独立,是寂静如镜,是明辨哲思......,一百多年来,未名湖沉静了多少心灵,激励了多少年少,托起了多少梦想。庆幸与北大结缘,愿北大成为中国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园,让沉厚与哲思成为中国青年一代的追逐,祝愿北大一切安好!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2012年教育部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